报告:欧洲民众是如何看待中国和美国的? - 知乎
作者:admin | 分类:CBA资讯 | 浏览:46 | 日期:2024年04月04日近日,欧洲智库——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发布的《亲近美国、压制俄罗斯、远离中国:欧洲如何驾驭竞争激烈的世界》的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民众态度的变化和倾向。报告强调,为了加强欧洲主权,欧洲领导人的外交政策选择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反之,欧洲民众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欧洲的外交政策。
报告通过2020年、2023年两次民意调查结果分析了欧洲民众目前对欧洲的国际地位及与其他强国,尤其是对中国、美国关系的看法和主要分歧。同时,该报告还特别强调,欧洲领导人应采纳民意,确定“主权欧洲”理念并付诸实践,以使欧洲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实现自主发展。
民众对中国的定位
——中国仍是欧洲的“合作伙伴”
早在2020年,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就对“欧洲人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了在大国竞争中,欧洲人更愿意与各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提倡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外交政策。
然而,随着中美竞争不断加剧、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新形势的变化,欧洲人的这种合作心态也受到质疑。为了应对事态的发展,欧洲开始重新调整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
2023年4月,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就“欧洲人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再次对11个欧盟成员国(奥地利、保加利亚、丹麦、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波兰、西班牙和瑞典)的16000多名受访者进行民意调查。
报告指出,在对俄罗斯的态度方面,欧洲普遍持一致反对态度,主张与俄罗斯脱钩;在对中国的民调态度反馈中,普遍主张“不与中国脱钩”,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民调结果显示,与2021年的民调结果相比,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普遍观点认为中国是欧洲的“必要伙伴”。他们并不认为中国是一个挑战欧洲、想要破坏欧洲的大国,也不相信拜登政府强加给中国的各种污名。其中,43%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必要的合作伙伴,24%认为欧洲与中国存在竞争,仅有11%认为中国是对手。就具体国家而言,除了德国、法国、瑞典和丹麦认为中国是“竞争者”或“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其他调查的国家都认为,中国是欧洲国家的“必要伙伴”。而冯德莱恩提出的“去风险”策略,又使得法国和德国对华开始推行更友善的做法。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欧洲内部会团结一致地与中国合作。欧洲各国政府对欧洲对华政策持不同看法,如冯德莱恩强调“去风险”强硬表态,而马克龙则强调要与中国“加强合作”。而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在很多方面,欧洲公民更支持马克龙而不是冯德莱恩。
中欧关系中风险大于或等于收益
在对待中国问题上,根据民调结果,欧洲人似乎不会将其与欧洲依赖俄罗斯的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欧洲能源危机联系起来。大部分国家都认为,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是平衡的,甚至是收益大于风险。在所有受访者中,认为中欧贸易投资关系对欧洲来说,收益大于风险的占28%;收益与风险平衡的占35%;这两项相当于都是持正面意见的,总比例超过一半,达63%。此外,报告还指出,没有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关系风险大于收益。
但得出以上结论的前提是,中国不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和弹药。如果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帮助,则41%的欧洲人认为这会严重损害欧洲的利益,他们就会支持对中国实施制裁。就具体国家而言,对华经济依赖程度较低的瑞典、丹麦和荷兰的绝大多数人倾向于赞成此类制裁,而对华依赖程度较高和经济较脆弱的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和保加利亚则倾向于反对实施制裁措施。
欧洲对华经济活动持谨慎态度
据调查,欧洲人对中国在欧洲的经济活动表现出较为谨慎的态度。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反对政府允许中国企业拥有欧洲的基础设施,以及收购欧洲报纸或科技公司。其中,65%的民众反对中国企业拥有欧洲基础设施;59%的民众反对欧洲报业的收购;52%反对收购欧洲科技公司;反对收购欧洲足球队和参与欧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分别是42%和43%。目前,民众最反对中国经济活动存在的三个国家是奥地利、德国和荷兰,而保加利亚和西班牙则对中国最为开放。
美欧关系回温
俄乌冲突让美国在欧洲重新拥有了领导地位。此次调查显示,大多数欧洲民众一改过去将美国不再视为“欧洲主要盟友”的观点,重新将美国视为欧洲盟友,这在德国、瑞典、荷兰、波兰和丹麦尤其突出。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欧洲不能总是依赖美国,需要加强欧洲防御能力等,而且这一数字较2020年的民意调查有所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欧关系缺乏核心凝聚力。但是同时他们也并不认为欧洲在安全方面对美国依赖是特别危险的。调查中,47%的民众认为,与美国更紧密的关系带来的好处多于风险,而只有15%的人持相反观点。这意味着,尽管他们可能支持投资欧洲国防能力,但他们并不认为有必要将其作为高度优先事项。
调查显示,美欧关系的回温并不意味着欧洲愿意在台湾问题上支持美国,与中国对抗。只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欧洲民众希望自己的国家或欧洲站在美国一边,而绝大多数人希望欧洲保持中立。这就意味着,欧洲不太愿意参与美国倡导的对华行动,如印太战略等。
欧洲民众的需求
最新民调直接反映了欧洲民众的真实意愿,即,希望:在外交政策上,欧洲民众应拥有更大发言权。根据调查数据,60%的受访者认为欧洲各国政府在制定外交政策决策时没有充分听取民众意见。如果欧洲领导人希望公众参与其中,就需要证明他们正在认真对待民众的声音。欧洲公众对外交政策的看法主要基于当前情况,而不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大多数欧洲人认为美国和中国之间不太可能发生军事对抗,因此并不特别担心欧洲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欧洲公众非常看重基于价值观的外交政策。当被问及欧盟的作用时,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欧洲应成为“民主和人权的灯塔”。
相关建议有限程度的遵循民意。报告认为,一方面,欧洲领导人不能违背公众的意愿来领导公众,这将助长民粹主义,最终使欧盟更难调整其外交政策以应对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跟随或迎合公众。报告建议,需要在其中寻找共识,既要让公众为未来的可能性做好准备,特别是欧洲的政策要为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或变化提供支持,又要对公众参与重大外交政策的开放程度加以限制。对美强调“盟友”但需要保持欧洲具有一定独立性。报告认为,加强欧洲防御,并不意味着单打独斗,而是为了打造更强大的跨大西洋关系,同时对美国可能将重点放在其他地区风险的对冲,特别要关注2024年后美国外交政策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对欧洲的影响。对华政策应看到部分风险。根据民意调查,欧洲民众并不在意与中国的贸易投资依赖关系,但报告建议,正是因为民众的“不在意”,才需要欧洲领导人向民众输送一些风险意识,特别是在中美竞争的背景下,尽管欧洲力图保持中立,但美国会要求欧洲选边站队,因此,欧洲领导人需要就此种可能进行公开讨论。欧洲应该基于欧洲价值观、战略自主等原则考量欧洲的外交政策,而不应被动选边。
小结
基于以上欧洲的民调数据和分析,报告的结论是,欧洲民众倾向于支持欧洲与中国展开合作。这也表明,欧洲少数政要对中国的一些强硬主张是缺乏民意基础的。但同时也要看到,民意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摇摆或发生态度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对欧投资,尤其是对基础设施、高科技等关键领域,欧洲对来自中国的资本和企业一致持谨慎态度。二是,在对中国的定位上,虽然总体上对华政策是正面的,但法国、德国、瑞典和丹麦持负面看法的占有一定比例,而这些国家都是欧盟经济和技术的“第一梯队”,在欧盟影响力较大。三是,在中欧关系上,从总体看也是正面的,但这是建立在不对俄提供武器援助的基础上,倘若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欧洲民意对中欧关系的看法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四是,美欧关系的回温,以及美国对欧不断施加的影响也会或多或少影响欧洲对中国的态度。
来源/机工情报
作者/机工智库研究员/周青玲